分化和引领并举 打造良好班风和学风
余润厚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主角”。做好班主任这个角色需要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动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全方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更完整的生命成长体验,书写色彩斑斓的人生华章。
一、背景
我所带的班级是2016级3班(普通班),没有尖子生,其中有9人是正式生,其余大部分是指标生,有部分同学底子薄、行为习惯不好。特别是刚入学不久,部分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比较集中地坐在班级后边,他们形成了说话唠嗑、不学习的氛围,对班级影响很不好。要想在班级形成好的班风、学风,只有管理和教育是不够的,我的思路是分化学习兴趣不浓的同学的同时强化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我把学习基础差的同学的座位分散在爱学习、爱讨论的同学周围,让他们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一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描述
高一刚开学按大小个排的座位,一段时间内座位没有大的变动。老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之间比较熟悉之后,班级实行了小组制。由组长选择组员,组内座位由组长安排。每周以小组为单位按学习和纪律表现的得分选择座位。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每个同学的表现都关乎整个小组的得分。开始一段时间,每个小组都很团结,对不上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有较大的舆论压力。有的同学因为某种原因扣分了,都会很懊悔,努力争取想要得到奖励分来弥补。班级初步形成了同学们积极上交作业、值日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课堂纪律好转这样的良好局面。随着时间推移,小组制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由于各组成员之间素质不尽相同、抑或组长的领导力不同造成了有的组总是分数排在前面选到好座位,有的组总是排在后面选不到好座位。所以,有的组员干脆破罐子破摔,对自己要求下降,不仅不求上进,而且干扰课堂纪律。第二学期,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之后,我对组长进行了调整,让新组长重新挑选组员。但是时间一长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1.有的组长为了哥们义气,不管同学表现好坏,一概选入组内,结果组内之间说话的问题就比较严重;2.各组排座时,都只考虑自己组内情况,全班各组排定以后,有些愿意说话唠嗑的同学离得近,形成了说话的小团体,对整个班级纪律形成冲击,虽多次批评教育他们,效果始终不理想。3.组内有同学不听安排,这让组长有些为难,但是又碍于同学面子更不想给同学留下爱打小报告的印象,所以组长的工作往往开展得不太顺利。
我始终坚信,有些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是因为他们品行差,故意要和老师作对、和同学作对,他们只是听不懂、跟不上,所以没有学习兴趣、无所事事罢了。对干扰课堂纪律的同学,不能一味地“堵”,更要“疏”。堵,就是批评教育,包括适当的处罚。疏,就是让他们的精力和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把它们引导到学习上来。到要想彻底解决班级的纪律问题,实际上是要解决所有同学学习的问题,都愿意学习,都想学习,都能学得津津有味的,自然就没有同学愿意开小差、打扰同学、干扰课堂了。
进入高二年级,根据我的观察和同学反映,我把一些同学的座位固定下来,总体上形成爱学习、爱讨论、学习成绩好、同学们都服气的同学坐中间,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坐在两边的格局。这样,能说能唠的被分散开,他们能受到爱学习的同学的影响和熏陶,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自身想学习的愿望,营造了一个他们能学习的环境,拥有了一个有问题能得到解决的邻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觉同学们对这样的安排比较满意,这样安排座位效果很好。我适时找基础差的同学谈心,谈他们的理想和现实谈高考竞争的激烈、进入社会时没有一技之长从而寸步难行的现实以及可预见的辛苦付出之后的丰厚回报,让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于是,他们关闭心中的“屏蔽仪”:他们耳畔重新响起了家长的嘱托,他们能够体会老师殷切的期望,能够感受到同学的鼓励。他们更加关注同学们考试的成功和学习的进步以及自己的学习成绩,所以他们纷纷下定决心,要弥补过去,追回被浪费的时光。
分化的同时,引领也很重要。
我特别关注潜力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薄弱学科。比如,有一名L同学,他的理化生很好,经常在年级取得理综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但是他的语文和英语不太好,英语尤其差,英语成绩在年级是倒数几十名之内的。我深知,没有强大的主科,就不可能有傲娇的总分。如果高考时候仅仅理综好,可能也就考个二本或者不太好的一本,没准国家科技事业的一个栋梁之才就此被埋没了。我让他和家长都意识到语文和英语的重要性,督促他学好语文和英语、多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我特别注意检查他的这两科作业。我还让他懂得语文和英语得分都是靠时间和汗水逐步积累提高的,短时间看不到效果,这就更需要他树立必胜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通过家长的督促和老师们的帮助更在孩子自身的努力下,终于在高一下学期,L的语文和英语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总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进入高二,英语的提高幅度更大,在上次期中考试中,英语竟然考到了年级前15名,最近的两次大型考试中,他的总成绩都始终稳定在年级第四名。再比如,另外一名同学M,他的各科比较平均没有特别强也没有特别弱的学科,他愿意研究一些高难度的题或者竞赛题,还自学大学教材,但是他数学运算能力偏弱,思维偏颇,容易钻死胡同。我要求他抓基础,多听老师讲解以纠正自己的思维偏颇问题。有时候学生们感觉比较难的物理题或者比较繁琐的运算,我可以心算出结果,他们吃惊之余也体会到运算能力强的重要性,因此我要求他们做题时不用计算器来运算,他们也能很好地接受。M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的基础知识扎实了,思维偏颇问题改善了,运算能力提高了,成绩也进步很大。进入高二之后,M的成绩总能在年级前十名以内。我把与L、M各自关系好、志同道合的同学安排坐在一起,让他们便于讨论、互相促进,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现在,与L和M周围的同学成绩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班级同学讨论学习问题的多了,谈游戏的少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同学多了,上课唠嗑的同学少了;犯困之后站着听课的同学多了,上课睡觉的同学少了。总之,班风正了,学风浓了。我的班级管理也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学生自律意识提高的同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被激发,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班级成绩稳步提升。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把基础差的同学的精力和兴趣转移到学习上去,班风和学风自然就会更好。
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学习好的同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就能在班风和学风建设中取得好的效果。
在工作中,我也体会到我的不足,比如有时候工作急躁,我要加强心理修炼,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我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营造良好班级环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